一位美食外送員趕著去送餐,被一群男子擋到路,後來因為按喇叭,和民眾起口角,甚至在大馬路口上演肢體衝突、互相拉扯,誰也不讓誰,旁人勸阻也沒有用,等到警方到場,兩人才罷手,儘管彼此不提告,但警方還是依社會秩序維護法送辦。

  現今有許多新聞版面都可見類似上述的新聞事件,而且有時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起因並非重大的衝突,而是一些微小的事件,例如:不讓座、不小心瞄到對方等等。為什麼這樣的現象好像越來越多在我們的生活周遭發生呢?是因為大家的情緒管理都出現問題了嗎? 以我的觀察,其實最主要的是與我們的自我意識高漲有關,一方面在這個年代中,我們更學會看重自己、尊重自己和做自己,所以當他人的想法、價值觀和行為表現與我們能接受的不一樣,甚至牽涉到利益時,我們不會讓對方侵犯到底線、破壞自己的規則,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也為了保護自己而不諱言地讓對方知道不讓步的決心,衝突也就產生了。

   許多人吹捧,某些模範夫妻似乎是沒有衝突的,但其實只是他們衝突的型態跟我們想像的不一樣,我們以為只有打架、爭吵或冷戰等等叫做衝突,但其實衝突就是不一致,當雙方有不同的想法、觀點、習慣、態度、立場的時候即是衝突。 就像家族治療大師薩提爾女士的名言:「問題本身不是問題,怎麼解決問題才是問題。」 也就是說,不一致是天經地義的,衝突也是人際中必然發生的,但如何使這樣的不同成為一種磨合的契機,不是單方面的隱忍、討好、習事寧人、以合為貴,更不是非要爭個你輸我贏、是非黑白,而是讓衝突成為了解彼此、溝通討論、更好合作的契機,才是我們衝突處理要努力的方向。

 

情緒地雷如何啟動

  「好的,我也想要好好處理衝突,但為什麼總是不自主的臉紅脖子粗,理智線斷裂呢?」 是的,我們都受過教育,知道人與人之間應如何彼此對待,都有些道德的框架,讓我們知道哪些可為哪些又是不對的,但為什麼在衝突的時候我們卻常常管不住自己,腦子想的和實際做出的常有天壤之別,感覺失控呢? 因為,處理衝突中最大的阻礙就是情緒,藉此,跟大家分享「三重腦」假說,一起來了解我們在衝突中到底發生了什麼吧!

第一重腦:爬蟲腦:在後腦,掌管原始本能,餓了想吃、渴了想喝、被欺負了會生氣。

第二重腦:哺乳腦:在中間的腦,邊緣系統,掌管情緒感覺、經驗。

第三重腦:理性腦:在前腦,大腦皮質區,掌管理性思考、判斷、解讀、推理。

  所謂的衝突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讓我們即使在與他人的不一致中,哺乳腦仍然能協助我們調節情緒,理智腦還有辦法運轉,幫助我們還能好好傾聽和溝通,然而,有許多原因會造成爬蟲腦很容易被激活,如果過往有一些受瘡的經驗,被霸凌、背精神虐待,或是在處理衝突時有一些嚴重的負面事件,會讓我們一發生衝突時就掉回了爬蟲腦,不自覺的開始用過往的方式回應,不受控的憤怒和暴力,或是不由自主的焦慮害怕而委曲討好,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之前的第三課帶給大家「關係療癒力」的原因,因為如果沒有好好安放這些過往的經驗,他就像是雙隱形的手,對我們目前的生活都會有巨大而潛在的影響。

  也因為爬蟲腦是我們最原始發展的腦區,也是我們的原始設定,如果沒有經過後天的學習和練習,很容易一下子就會由爬蟲腦掌管我們的一舉一動,所以我們在接下來的第六堂課就要來好好談談「情緒調適力」,教大家一些自我協助的方法來與情緒更好的相處。

  另外,為什麼衝突時,理智腦會斷線,無法順利啟動,其實跟我們每個人能夠容忍負面情緒,也就是跟那些讓我們不舒服的焦慮、害怕、生氣、不確定感在一起有關,所以第十堂課就會來幫忙大家提身自己的「內在涵容力」,讓你擴大承受的水庫,就不會這麼容易滿溢而失控了。

  雖然每個人的三重腦並不是平均分布的,先天優勢的腦也不一樣,有些人理智就很發達,有些人情緒穩定度就很高,有些人的爬蟲腦就很少被激活,但這都並不代表不能改變,透過後天努力,我們一樣能在衝突面前心平氣和的好好處理哦!

 

當有人變成蜥蜴

  「可是,問題不是在我,而是他已經不是他,他是他的爬蟲腦了怎麼辦?」

  當我們發現自己在衝突情境裡,已經做了很好的情緒控管、嘗試開放的溝通,但對方仍然歇斯底里、大喊大叫、不可理喻的時候,請你原諒,不是他不願意面對衝突,而是他此時此刻變成了一隻蜥蜴,你聽不懂他的蜥蜴語,他也不可能聽的懂你說的人話,所以不要再企圖討論出什麼結果,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狀況良好,只要好好聽他的蜥蜴語,讓他知道即使不變成蜥蜴,你也一樣想聽懂他,他慢慢就會恢復成人樣,但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情緒狀態也可能被激起,不要戀戰,不要覺得事情還沒解決,因為當下有什麼處理的共識都是不可能,甚至還會造成後悔與遺憾的,那就先找藉口暫時休兵或離開現場吧!

  有一回我與先生產生極大的衝突時,其實真的已經忘記那時在吵的是什麼芝麻小事,只記得兩人都快要情緒失控了,每到這個時候,先生就會拿起他的隨身包包準備暫時離家,看著他準備開門的背影,我很憤怒激動得大喊:「你給我出去,你出去了就…」

  你能猜得到我接下來的句子會說什麼嗎?

  當下我敢快用了我畢生修鍊,深吸了一口氣,調動了哺乳腦和理性腦,我一改原本兇狠的起手式,變得關懷擔心的語氣說:「你出去了就……自己要小心安全哦!」。先生聽見這話,也從蜥蜴變回人類了,不再往外走,而是坐回到沙發上,說道:好!你贏了,我們討論。雙方都回復到理性腦,圓滿的讓這次的衝突成為更貼近彼此的契機。

 

不再度引爆地雷

   然而,如果我們能順利繞過情緒,或學習更好的與情緒在一起,那是否就可成功的處理衝突呢? 我得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們已經有非常好的開始了,但接下來更需要的就是一些處理不一致時的策略了,如果翻開所有教授衝突處理的書籍,上面都會琳瑯滿目的介紹很多技巧,以下我就融合自己在這麼多年的諮商實務經驗中,覺得效果顯著,但又最簡單好學的說話方式給大家參考哦!

 

1.yesand…:就像堆疊積木一樣,不否認對方的說詞、不讓對方感覺意見被抹滅,但再另外疊加我的看法、其他觀點。

   就像是:對對對,我覺得你說的有道理,我也看到了另一種狀況是…是的,的確是有你說的這種可能,我也想到還有沒有另外一種風險…沒錯,你考量的非常正確,同時我也有一個考量是…

   遇到別人說我所提出的是錯的時候,我們的自尊、防衛容易被激起,到時情緒一旦起動,覺得你說的很有道理,但我就是不想聽,這就太可惜了啊!

2.同理戰術:同理並不是認同或同意的意思,只是你站在對方的立場與觀點,試著用他的角度了解事情,當你在說出自己的不同想法時,先說出一句你聽到他話語裡的意思以及他所傳達出的感受。

   比如說:嗯,你覺得很生氣,因為我應該是最懂你的人,可是怎麼會做出這樣的決定,我想說一下我考量的過程是我知道…你覺得很生氣,因為覺得我總是很嚴苛的要求你,而且愈來愈多,我也想說的是,其實我的想法是…

    在我的工作坊裡,很多神奇的事都因為同理戰術而出現,原本吵的劍拔弩張的兩個人,因為我強制他們在說出自己的意見前,先摘出對方的意思重點與感覺,覆述給對方聽,最後反而能彼此協調而達成雙方都可接受的共識,為什麼呢?  因為當我們這麼做時,就不只是各說各話,各堅持自己的,先釋出善意,告訴對方我有聽到你的心聲了,邀請對方也聽聽看我的想法,自然成功率大增哦!

 

  總結來說,面對衝突時,我們要學習先冷靜情緒,讓自己回復理性腦,再運用yesand…和同理戰術等策略來處理真正需要被討論的問題。不可否認地,衝突事一件有殺傷力、消耗能量的事情,但若能好好處理,彼此表達感受,最後達到共識,這樣的過程豈不是很美好嗎?有衝突才有建設,我們一起往更好的方向前進吧!

文章標籤

Jul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中市某國小老師課間因自身情緒不穩,爬上四樓圍牆並坐在上面,危險舉動甚至讓觀看的學生當場嚇哭,校方表示:該名教師因與校方溝通不良,一時情緒波動才會有此舉動。目前已請老師在家休養,後續會持續關心老師與輔導學生。」

  人們常說溝通溝通,可是好像好多問題都是有溝沒有通,到底要怎麼溝通呢?我的工作就是不斷的和人溝通,也看別人說他們是如何溝通,甚至還有一些伴侶或親子,直接在我面前演出他們的溝通,所以這一次我們就來好好聊聊,到底什麼是好好溝通哦!

 

人際互動之於人類的重要

  首先,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人一定要跟社會連在一起?我就是想搞孤僻,都是獨處不行嗎?

  有個心理學實驗是這樣的:電腦裡有兩個小人,真實世界有第三個真人,他們三人互相傳球,但傳了一會兒之後,真人怎麼都等不到別人傳球給他,只剩下電腦裡的兩個人互相傳球,第三個人被忽視了。讓我們看看,這時第三個人的腦中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哇! 他的「腦島」被激活了,腦島就是當我們被捅了一刀時,這裡的位置就會亮了起來,激動的到處反應。

  也就是說,我們被社會排除在外的感覺,就好比真的被捅了一刀一樣讓人痛苦啊!!所以,我們不只是心理有需要人際互動,也是因為生理上被排斥是一種很不舒服的經驗,與人聯結,與人靠近,與人溝通,才會真正擁有身心健康的自己。

 

你聽見我的弦外之音了嗎?

  有人就有事,有事就有是非,而有是非就一定得溝通,那要如何才能達成「有溝也有通」呢?

  心理學有個「73855」的定律——人和人的溝通只有7%來自言語本身、38%來自非口語(語調、語氣)、55%來自肢體動作(如:靠近或遠離、插腰、手抱胸)。 一直以來我們可能都在學習「話術」,要怎麼好好表達,但其實那只占溝通中的7%,另外的93%那些非口語和肢體才是更關鍵的呢!

  然而你可能也會懷疑,非口語訊息真的能透露很多訊息嗎?以下提供一個練習活動:等一會兒用同一句台詞「你很煩」,只是請分別帶著喜悅、生氣、哀愁、悲傷的不同情緒來說出口,注意一下,自己的語氣、語調、音量、快慢、表情、眼睛看的位置、身體姿勢…有什麼不一樣呢? 這些差異正是別人用以理解我們弦外之音的線索呢!

  此外,非語言訊息相對語言是更不容易被隱藏、欺騙的,就如測謊,便是要觀察其中不一致的反應,因為人們往往顧著表面可以看到的,但那些不經意流露的,常洩露出最真實的秘密,這也是為什麼大家總好奇,看不見的我無法察言觀色,卻還是能精準貼近當事人們內心所思所感的原因了。

 

你真的願意打開心胸溝通嗎?

  但溝通其實不是表面的話語,或是用什麼方式傳達的問題而已,要有溝也有通,最深層,其實也是最本質上的問題在於:兩人的關係如何?當關係不和睦時,你說的話根本入不了對方耳裡,有聽過「話不投機半句多」嗎? 當關係不佳,就等於是把耳朵摀住了般,什麼都聽不下去,甚至是只聽到了那些你不以為然、想否認反駁的,之後跟對方就鐵定漸行漸遠,更佳不可能開啟溝通了!

  那要怎麼在溝通中建立良好關係呢?你不一定要喜歡他,你不一定要認同他的想法,但是你絕對要先「傾聽」,因為溝通其實是一種對話,而不是問話。溝通是為了蒐集彼此很多不同資訊,創造兩人都可以接受的共識。當大家都只想著說出自己想說的,聽不進去別人的話,這樣的溝通就沒有意義了。

  而真正的「聽」,最重要的是掏空自己、放下自己的感覺、專心在對方身上,即便你聽到的話跟你有不同觀點,即使覺得這樣的說法很荒謬,能不能先忍住自己想回擊、想批評的衝動,還是保持著好奇對方為何會這樣說的心情,完整的去接收對方想傳達的訊息呢?

  因此,溝通最重要的第一步:不是溝通的內容,而是先問問自己,是不是一個願意打開心胸傾聽不同意見、願意彼此合作討論達成共識的人呢?

 

我為什麼無法開啟良性溝通?

  曾經有位個案跟我說,他的下屬都不願意跟他事先說明討論和報告,雖然我當下不曉得原因為何,但是經過幾次諮商後,我才發現個案時常打斷我說話,馬上就想提出自己的想法,也不想聽我說完話,因為只想要我聽他怎麼說。也有許多父母會沮喪的進入晤談室跟我說:為什麼小孩什麼想法都不肯跟我說?只是關在房間裡呢?  但是我很想要幫他啊!

  因此當我們覺得有溝通困難時,可以檢視自己是不是落入下列三種溝通狀況中了!

1.自我中心:沒有想過對方接受他的訊息後會有什麼感覺,只是拋出自己的想法、意見、回饋或提問。

  就像我常常會接到信件內容表示,老師我有xxx的困擾,你可以告訴我要怎麼做嗎?老師我對社會企業有興趣,你可以告訴我怎麼經營嗎? 勇敢提出疑問是非常好的,求助也是一件好行為,但我們是否在提出之前想想,接到此訊息的對方可能有哪些感覺呢? 第一個是,我不認識你,我為什麼要花時間跟你說? 第二個是,我不知道你的詳細狀況,做了哪些功課,有什麼先備經驗,真正困住的地方在哪,我又如何回應? 如果先想過對方可能的感受,我們的溝通就不會這麼草率,可能會先花一點時間自我介紹、說明情境,並為耽誤對方時間致歉和感謝,這樣得到溝通的成功率當然就大增了!

2.成見和定論:當我們心中已有決定,或已判斷對方一定是如何,下了判絕書的時候,即使表面在聽,但心裡的不以為然如此明顯,自然溝通不下去了。 

  像在跟伴侶進行諮商時,我就偶爾會聽到這樣的狀況,因為要促進雙方的良好溝通就得確認他們對彼此話語的理解是否是一致的,所以我會邀請他們在回應之前,都先重覆摘述一下對方所表達的重點,結果,常常讓我們掉下巴的是,他們聽到的重點怎麼都與當事人想表達的,也與我所聽到的有那麼大的落差啊! 因為他們在相處互動的過程中,已然對對方有了一定如何的印象,即使對方說的和我印象中的不一致,也會自動過濾掉,真的有聽沒到。

3.我優越感:當我們急著想解決問題,而且我覺得我有比你還厲害的方法時,就很容易造成有溝沒有通的狀況。

  這種情況尤其常出現在關係不對等的情境下,比如有一次,一位媽媽帶著剛上幼稚園的孩子一起來諮商,媽媽抱怨到:孩子都不吃早餐。我溫柔的問那孩子:弟弟可不可以告訴我為什麼不吃早餐?孩子直率的把頭一撇:肚子不餓,我不想吃早餐。在旁的媽媽急忙說:這個年紀在發育,怎麼可以不吃早餐呢? 孩子又生氣的說:我不想吃早餐。媽媽緊接著說:你不是最喜歡吃漢堡嗎?我在家給你做好,你帶去吃啊? 孩子又更大聲的說:我不餓,我不想吃早餐!

  我趕忙喊暫停,問媽媽說:你聽到了孩子說他的困難是什麼嗎?

媽媽不假思索的說:我聽懂了啊!他就是說他不餓嘛!那我更是好奇了,我問:媽媽你聽到了,可是你好像沒有解決他不餓的問題耶!媽媽覺得我好像是外星人一樣,理所當然的說:可是他不吃怎麼行?他在發育啊……。

  是的,這位媽媽說的很對,我們希望孩子吃早餐,可是因為我們是媽媽、經驗比他多、事情比他懂,所以我們就算有聽見他的問題也沒想去解決他的問題,只是希望孩子趕快聽我們的,一切就會順利正常。 直到我開始跟孩子討論:那你怎麼感覺自己餓了呢?要怎麼樣才會有餓的感覺呢? 我們才真正找到原來孩子出門前先喝一杯水,就有可能有咕嚕嚕餓的感覺,然後才有可能吃早餐的解決之道,媽媽也才理解溝通不是你對還是我對的問題,而是彼此傾聽和達成共識的問題啊!

 

  「聽」字拆開來看:以耳為王、腦袋想、眼睛看,最後用一顆心聽出對方的意圖和需求。我會說,人際溝通的基礎其實就是「同理心」,打破自我中心、願意站到對方角度去想、放下成見與優越,才能用正確溝通管道來溝通。當我們可以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時,就是成功的一大步了!再加上願意打開心來聆聽時,有時即使說話沒那麼有技巧,都不會是大問題了,因為對方一定能感受到你有想要跟我溝通的善意心態!

  所以,人際溝通不只是技巧問題,真正的關鍵是我們在溝通時的心態問題哦!

文章標籤

Jul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葉先生遭到母親虐待棄養,六歲父母離異後,突然被告知三十多年沒見的母親長年病號,也發現襁褓時期就被棄養的妹妹,兄妹倆相認後,決定向法院申請免除撫養,葉先生說:「小時候,我媽很愛賭,我都是在麻將桌下長大,連奶都沒有餵,媽媽賭輸了就打我,我當下覺得對媽媽就只有恨而已。」從兒時就缺席的母親,被法院判決惡意棄養、情節重大,葉先生免除撫養。

 

  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說:所有的問題都是關係的問題。但是,如果人始終彼此牽動,我們在這些關係裡都只會被傷害嗎?當然不,只是在職場上我可以選擇少和誰接觸、在友誼圈裡我可以選擇不跟誰做朋友,但有些關係,卻是我們無法選擇的,就像上述故事中的家庭關係。雖然有句話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但是卻有許多靈魂也正因原生家庭而一再受苦,直至獨立離家,也有經濟自主能力,那些曾被傷害的創傷仍在心中揮之不去。

   有些人可能會選擇不去碰觸這一部分,當作沒有這件事的發生,但我們卻無法抹去這些關係對內心深處的糾結,到底要如何才能解放關係,走出自己呢?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來談關係療癒力的原因。

 

剪不斷,理還亂,到底該怎麼辦?

  幾乎沒有父母真的那麼變態,生下小孩就是為了虐待孩子的,可是為什麼到後來會演變成互相傷害呢? 有個有趣的說法是:給一個人最大的懲罰,就是把你變成他的家人!在外頭我們可以假裝情緒管理很好,可是回到家後便不會再包裝或隱藏自己,反正彼此也不會逃脫或斬斷關係,而且認為家人應該要最懂我,便很容易失了分寸。另外,像故事中的母親,一定本身也帶著許多傷,雖然不知道這些傷是否是其原生家庭所導致,還是由後天際遇所決定,但她有許多不滿不平的怨氣,就把小孩當成出口,發洩對生命的控訴和抱怨,直接跨過孩子的界線給他傷害。還有一種是我都是為你好,我犧牲一切都是為了你,這種擅自闖進他的世界,給對方他不需要的東西,卻因為親近而得概括承受的心情,如此假借愛的名義,傷害也就產生了。

    所以啊! 往往最「自己人」的關係。也是最危險的,當彼此是自己人時,界線會變得非常不清楚,你的我的他的,愛的恨的,喜歡的不想要的…全部都混在了一起。

 

四階段走過關係療癒的路程

  雖然家人對我們的影響這麼大,仍然是有機會修復傷痕的,以下就提供一位個案的故事來讓大家了解關係療癒的四階段,這個案例當然經過許多重新編寫及改動,但其中的這位主角卻在走完這樣的歷程後非常希望我能寫下來,期待他的故事也能協助更多人走出關係的枷鎖,請你也試著與我們一起走過這關係療癒的四階段。

階段一:發現。 發現這個行為不受意識所控

    來找我時,個案慌張的發現自己竟然是個恐怖情人,因為沒有辦法面對感情上的失落,就會不自主的一直騷擾對方,而且明明知道騷擾程度越發嚴重已即將被告,但還是無法控制住自己無法克制的怒火。

  那時我問他:每一段關係失去時,你的反應都是如此嗎?這樣的失去讓你覺得最難受的是什麼呢?我們一起抽絲剝繭找到了那個他最深最痛的情緒--被遺棄。

    我問他:還記得最早感覺到被遺棄是什麼時候嗎?他告訴我:是小時候,是媽媽!

  很多人是從何時發現自己受家庭影響的呢?就是當自己也有了孩子之後。原本我們告誡自己絕對不要像父母一樣,可是當孩子發生事情時,我們就一巴掌打下去,這時才發現,怎麼會這樣?我不願意這樣的啊!為什麼會不自覺在這樣的模式中循環呢?其實這就是在複製以前還沒處理好的傷。

-

階段二:接觸。碰觸這個傷痛經驗

   當我開始幫忙個案回憶他的過往經驗,他很冷漠的告訴我,他是單親的孩子,媽媽忙於工作和應酬,答應他的事從沒做到,說是要幾點回來也從沒做到,打電話給媽媽也不接,傳訊息也不回。

  當我開始問他這種生氣的感覺,和生氣的經驗時,他回想到:有一次,我晚上又等不到媽媽,我實在很生氣,騎著我腳踏車就大街小巷到處找媽媽,去媽媽會去的熱炒店、卡拉ok店門口看,都沒有媽媽,我只能回家,但是愈想愈氣,想在門的上方放菜刀,媽媽進來就砍死她,想在拖鞋底部抹上肥皂水,媽媽穿上就會滑倒,想著想著,我就睡著了!

   那時我不可思議的說:你那時候才國小耶!要是我的話,我可能除了氣之外,還有害怕、恐懼,媽媽不要我了怎麼辦?個案一開始斬釘截鐵的一口否認自己會這樣,但當感覺到更深更深的情緒時,突然哇的一聲哭了出來,他才知道,原來,他只是用生氣包住那些脆弱受傷的情緒,因為感覺起來生氣有力量的多,而傷心害怕顯得自己更軟弱無力。所以他只是沒有讓害怕的情緒跑出來。

     活到那麼大,我相信每個人都一定要學會情緒包裝,有些情緒沒有用,就壓下來,有些情緒出來反而被罵,就當作沒感覺,所以現在浮出意識的傷,常常都包裹了一層又一層的包裝紙,只有接觸,我們重新感受、重新覺察,才會還原傷害我們那個傷痛的最初。

 

階段三:建立。 從探索中建立與關係連結的新方式

    那時,我們一起看到了那個害怕的孩子,一起掉下淚來,開始討論,當時的他就是那麼害怕媽媽遺棄自己,只是小小年紀的他不會處理自己的害怕,所以用生氣來假裝,我問:現在,如果還原這個害怕,如果正視這個害怕,你可以教教這個害怕的孩子嗎? 他可以怎麼做? 你可以安慰他,抱抱他嗎?

    看著眼前這個並不真實存在,但其實一直深根在心中的這個受傷孩子,個案抱起了他,告訴他:害怕很正常,害怕沒關係,他可以去警察局請求尋找媽媽、可以抱著小熊說話、可以哭......。

什麼都是可以的,只要好好照顧自己-

   很多時候即使我們覺察了也接觸了,卻很難使自己的情緒有所轉變,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仍然一直停在舊有的那個傷所帶來的感覺中,只會用舊有的方式來處理那些傷痛,但是當我們開始用不同方式安慰自己、照顧自己、學著求助、學著用另一種方式跟原有的經驗接觸,新的自己也即將長出來了!除了靠自己思考之外,也可以透過看書等各種方式學習,替自己建立不一樣的眼光哦!

階段四:和解。 不再當傷的受害者

   很多人會誤以為合解的意思,是不是要原諒、忘記或放下這個錯誤,這個曾造成自己如此傷痕壘壘的關係?不不不,那是外在合解,是個人的經驗和個人的選擇,但我所強調的和解,是一種內在的和解,也就是拒絕再當這個傷的受害者,不再被這個傷關在受害者牢籠中,覺察與改變這些傷所帶來的干擾和影響,知道自己其實還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可以經營生命,不被困在傷裡打轉。

  就像我的個案,當他已然看清楚那個受傷的自己,以及學習用新的方法照顧自己的時候,他看到自己在關係中的那種被遺棄,看到那個生氣,也看到那個害怕,他學會安撫自己、陪伴自己熬過那些不容易的時刻,學著好好跟關係說再見,而今,他不但已然不再是個危險情人,更準備好迎接一段真正幸福而真實的感情。

 

  關係療癒的過程中,會反反覆覆歷經這四個階段,而且會因為傷害的大小而決定復原時長。這個過程真的不容易,也許你會想:這些階段讓人好痛苦啊! 但我的個案說,在過程中他的確覺得辛苦,但他很高興,因為他終於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而且還有辦法鬆綁這些問題所造成的影響,這種痛並快樂著的感覺,就是療癒啊!

   沒錯,痛並快樂著,當我們開始願意發現、接觸、建立新方法、和解,我們就漸漸不再讓這個傷無意識的潛入我們的生活中,做個真正是自己做主、自己說了算的成熟個體了!

文章標籤

Jul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輛小貨車來到路口準備左轉,發現前方車子好久都不起步,按了聲喇叭提醒,沒想到對方因此心生不滿,居然也跟著轉彎,開始在後方逼車,並一度超車又突然急煞,直接停在路中央,小貨車本來想辦法繞開,不料下個路口對方直接橫切,停在機車待轉區,手持棍棒下車作勢要攻擊。最後發現路旁有警車,小貨車司機趕緊上前求救,才結束這場可怕的驚魂記。

 

  上述的例子你曾經遇到,或曾經看到過嗎?你是那台小貨車,還是那台逼車又超車的司機呢?現代人的情緒似乎很容易不穩定,甚至有些暴走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情緒有不穩定的狀況,因此這次想跟大家分享,如何在我們變動那麼快速的現代,增加每個人對於自己的覺察反思力,這就如病人的病識感,有了病識感後,能配合醫生開的處方服藥,才能夠真正治癒病症!看到這裡的你也別擔心,並不是所有覺察都會跟壞的事物有關,當你培養出自己的覺察反思力,一樣也更能覺察到好的部份而使自己增添幸福哦!

原來一個「我」還可以分成四種我

  究竟要如何啟動覺察呢?透過這扇窗戶,你會對自己更清楚,一起來畫「周哈里窗」吧!如圖所示,這面窗戶由「x軸的我知、我不知」、「y軸的你知、你不知」劃分成四種類型的我。

image

公開我:就是可以拿出來說嘴,大家也都知道的事情,例如:性名、興趣、大家都知道我的企劃能力很好、滿重視裝點自己之類的。

 

秘密我:說是秘密,當然就是只有我知道或我只想讓某些人知道的部分囉! 比如說我以前的感情史、早年重要的經驗、原生家庭狀況等。

   你應該會同意,有些秘密隱而未說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每個人可能都有一些私下的隱私不想被曝光,但若有些看起來沒什麼大不了,或是事實就是如此的事,仍要隱藏在心中當個決對見不得光的秘密,那我們可以想想,是不是我們自己也難以直視這些問題?是不是我們也無法接納自己的這一部份?

   就像我自己,視力障礙已然對我不是傷,你叫我看國字,或是出言酸我,我都可以無傷的幽默以對,但當體識能課程要我們單腳獨立測平衡,因為我的分數差到可以,同學與志工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要我手平舉、腳抬高、稍微體前彎等,我突然一陣不耐的反感湧出,好想對他們咆哮:夠了沒,你們別說了!我才驚覺,我已為我早已免疫,但對於身體因腦瘤所造成不平衡的後遺症,原來還是個傷,是個不想讓人觸碰的秘密啊!

  所以,秘密我需要我們好好檢視,哪些是你可以接納只是隱私的自己,而哪些則還是個太過敏感易痛的傷,好好去正視他,試著去接觸他,使這樣的覺察成為了療癒我們內心的開始。

 

盲目我(回饋我): 說是盲目,就是我們根本不知道,是透過別人的嘴、別人的舉手頭足,我們才發現這個部份的。像是我們的口頭譂,或是某些小動作。

  像我在失明之後因為看不見別人臉上的表情,自然而然也忘了把表情帶在臉上,後來有位跟我很要好的同學問:為什麼你總是一副撲克臉啊?我才突然發現原來自己缺乏表情,刻意開始練習包子臉和獅子臉,也就是把臉擠成一團,和把臉張到最大,來緩合自己面部僵硬的肌肉,有意識的提醒自己別忘了表情。

   這是個成功案例,因為別人的回饋的確有效的幫助我縮小了自己的盲目我,讓我發現了一些自己沒注意到的盲點,然而,我們身邊常有這些願意跟你說出真心話的朋友嗎? 我想不盡然,高中時也從沒有人跟我提起過; 而是否別人說的回饋,就一定是真的呢? 那可更是不一定,有些朋友的回饋像哈哈鏡,一照就變型了,有人又像照妖鏡,自己在他眼中總是個妖怪,所以如 果可以透過自己每天書寫日記、每天反思言行、或透過測驗、環境等來幫助自己看到盲點,是最好不過的一件事,也是覺察反思力展現最大幫助所在哦!

 

未知我(潛能我):是指我們都還沒有發現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光是用想的很難了解,只有做了,實際嘗試行動了才會知道。例如:我沒有當過幹部,我很難知道自己是否有領導的特長,那就先去嘗試個小幹部試試看自己是否喜歡,是否擅長吧!

   沒有探索嘗試過,你真的很難斷定自己的潛能在哪裡,所以為什麼即便你已經清楚自己的生涯規畫,我們還是要勇敢跨出舒適圈,因為那才會讓你更多的潛能被開發,更惶論是如果對未來還有些茫然不知所措的時候,更是需要努力的探索各種可能,嘗試過才會更清楚自己的喜好與擅長,生涯從來不是從天而降的禮物呢!

 

如何從生活中覺察自己

  以下有兩個方法可以更好的自我覺察、擦亮我們的心窗,也就是擦亮你的周哈里窗,讓秘密我獲得適當調整,縮小盲目我,擴大潛能我哦!

用情緒當通道:某件事或某個人讓你很有情緒時,想想我在體試能課程時的經歷,先別急著伸出指責的手指,問問自己:為什麼有情緒?那是什麼情緒? 我真正介意的是什麼? 讓我覺得最不舒服的是什麼? 別人也會這樣反應嗎? 為什麼我的反應會是如此呢?

發現行為跟思考的不一致:自己明明很生氣,不想退讓,為什麼我就討好委屈求全了起來? 為什麼不由自主自己就變成這樣呢? 明明不想扯進這些八卦裡,為什麼好像無法自拔就是管不住自己呢? 在這些不由自主、無意識、理所當然就這樣做了的時刻裡,潛藏著更多還可以深入挖掘的內心哦!

 

    覺察並不一定意味著要改變,只是因為看到了、看清了、看懂了,還你更多選擇自己的生活要如何繼續下去的權力,讓你更有生命的自主權。

   覺察反思力就像是心理免疫力這座堡壘的基底,接下來的課程裡還會學習情緒調適、人際溝通、衝突處理,先了解自己、穩固基底,才能好好培養後續的心理能力,打造我們堅實又有彈性的心理免疫力堡壘哦!

 

文章標籤

Jul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玲每天關注疫情發展,日常生活只要呼吸困難、喉嚨沙啞時,就會立刻去醫院看診,懷疑自己一定有肺炎症狀,無論家人朋友如何勸說,他依舊對自己的想法堅信不移,因而引發了人際之間的許多衝突,也影響到他的職場表現。各個層面的社會功能焦慮蔓延在她的生活中,心理疾病已經悄悄的找上小玲了!

 

心理免疫力是一種能自我調適的心理素質

  為什麼面對沒有盡頭的疫情,有些人會顯得非常焦慮,而有些人卻能像平常一樣的過日子。其實,面對疫情別無他法,我們要增強身體免疫力,也更要重視自己的心理免疫力哦! 許多調查研究顯示,心理與身體健康的相關高達70%以上,所以當我們身體出狀況時,不只要治身體的病,更要注意到心理是不是有狀況。

  什麼是心理免疫力呢?它是一種能自我調適的心理素質,讓我們辨識出哪些是對心理健康好的,而什麼又是壞的病毒,能夠逃脫、調整、轉化或適應。雖然每個人對於成功的定義不一樣,但都經研究後發現,成功的因素中,有20%與智力相關,80%與非智力因素相關。而非智力因素其實就是心理免疫力,包括情緒、如何思考、能不能覺察自己、持續行動力、挫折復原力等等。

 

心理免疫力三大面向:情緒、認知、行為

    雖然先天的身體素質、個性特質、思維方式等會影響每個人的心理免疫力狀況,但是後天的環境、學習、生活經驗,以及自己如何看待這些經驗,更會明顯地影響我們的心理強大與否!就讓我們透過以下的檢核表,一方面來了解一下到底全方位的心理免疫力的展現是什麼,另一方面也做個自我檢測,回顧你最近的狀態,看看你的心理免疫力狀況如何哦!

  以下檢核表是由我搜集了數篇文獻研究與自己的臨床實務經驗編寫而成,分成情緒、認知、行為三大面向,一個面向有三個小題,如果覺得這樣得自己在這方面很通暢就打綠燈,有一點小卡就是給黃燈,阻塞的話就給紅燈哦!

 

一、情緒

1.情緒僵化:是否只限於某一種情緒?

例如:常常都處於憂鬱或生氣狀態。如果是時常處於情緒高昂的狀態,也是不太健康的,因為人的情緒應該是有高低起伏的,不會一直處在高山頂或低谷哦!

2.情緒起伏大:是否會一下子從開心馬上轉為盛怒?很多人說他翻臉比翻書還快,或前一秒小鳥依人,下一秒就山洪暴發就是這意思啊!

3.情緒易受人影響:是否對人多疑、不信任?是否易因他人的讚賞或批評而感到開心或難過? 也就是你的喜怒哀樂很容易受外在的風吹草動影響,很難保持穩定和平靜。

 

二、認知思考

1.思考偏激:是否很容易被一種認定的想法綁架?是否容易非黑即白、鑽牛角尖? 好像不是對的就是錯的。

2.注意力或記憶力缺陷:是否很容易忘東忘西?這可能是一種徵兆,表示生活太忙、壓力太大了,或是內在恐懼和焦慮無法擺平!

3.自我價值感低:是否很容易找到自己的不足並對號入座? 覺得沒有自信,好像不存在也沒關係,多我一個也沒差,少我一個也沒關係。

 

三、行為:觀察自己的活力及能量來源

1.睡眠品質:是否有失眠、早醒、夢多或嗜睡呢?心理疾病的第一個徵兆常是出現睡眠的問題,請千萬要留意哦!

2.食慾:是否食慾不振或暴飲暴食?許多情緒的問題都會反應在飲食的狀況上,不可不慎哦!

3.生活習慣:是否有生理時鐘失序的狀況?作息是否混亂或顛倒?生理時鐘被打亂也就是個人的心理可能崩壞的前兆,一定要留意哦!

 

心理免疫停看聽

    你的紅綠燈分布的狀況如何呢? 哪一個部份的心理免疫力卡卡的,甚至阻塞了呢? 我們或多或少、在不同狀況下會有些項目是黃燈或紅燈,如果能自我調適後回到綠燈,就不用過度擔心!但如果調適不回來或根本沒發現自己有狀況,是透過別人的提醒才發覺有異樣時,就請多多尋求心理專業的幫助哦!

 

  心理免疫力跟健康、快樂、成功有極大的相關,每個人都想邁向更富足、更喜悅、更幸福的人生,因此,除了透過接下來的12篇文章,一次一個主題來共同提升心理免疫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打開自己的心,把外在的東西內化成內在資源,像是身邊的故事、講座或書籍學習等,才能讓自己由心出發,產生源源不絕的免疫細胞,打贏人生的這場仗哦!

文:朱芯儀 Julia 心理師

文章標籤

Jul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知道他不愛我 他的眼神 說出他的心」

多少個深夜裡你眼角泛著淚,獨自品味著這首歌,也品嚐著內心的苦澀。

 🎤「我看到了他的心 演的全是他和她的電影

他不愛我 儘管如此 他還是贏走了我的心」

莫文蔚低沈而溫暖的獨特嗓音唱出《他不愛我》心碎的聲音。

 在愛情的世界裡,他能給的是不是你需要而欣賞的,

你能做的是不是他在意而珍惜的,才是關係能不能夠繼續下去的關鍵。

跟誰對誰錯,誰好誰壞,並沒有關係。

 情感上的挫敗並非真的失敗💔,懂得自我調適,不因受挫而自我貶抑,

你才能遇見更好的人,更好的你自己。

 我是朱芯儀心理師,想要與您分享:

「他不愛,並不代表你不好,

你不喜歡,也不代表他是錯的,

看重自己,尋找那個彼此欣賞的人吧!💑」

文:朱芯儀 Julia 心理師 

 

《他不愛我》  演唱者:莫文蔚

 

 

 

 

文章標籤

Jul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怎麼都講不聽,你真的很不可理喻耶!你原本不是這樣的,吃錯藥了嗎?

不要在一個人很有情緒的時候跟他說教講理,企圖說服他,或做任何的溝通。試想此刻你正對著一隻蜥蜴,他一直講蜥蜴語是正常不過的行為,但還企圖要他聽的進你的人話就真的是你異想天開了!

神經科學家Paul McLean1960年代提出三重腦假說,很白話的告訴我們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人類包含三層腦部,每一個層面都呼應著不同的進化史。

第1層腦﹕爬蟲腦 (腦幹)

位在大腦最深處,是最早衍化也是最原始的,掌管身體的「本能反應」,當威脅生存或緊急事件發生時,爬蟲腦會率先掌控,例如:逃跑、反抗、呼吸、心跳、體溫等。

2層腦﹕哺乳腦 (邊緣系統)

位於大腦的中間層,是掌管情緒和動機的中心,決定身體的「情緒反應」,其中的杏仁核又稱為恐懼控制中心,負責掌管人的焦躁及驚恐等情緒。

3層腦﹕人智腦(或理智腦)

  位於大腦的最外層,是最晚進化出來,也是人類之所以是萬物之靈的主要原因。它是身體的「思考中樞」,也是身心整體的「指揮中心」,負責理解、感覺、語言、推理、邏輯、學習,和情緒控制 (EQ) 等功能。

 

很多人會以為所謂的「衝突管理」,就是盡可能的使用人智腦來理性溝通、就事論事,甚至學習口語表達或談判技巧,但其實,衝突最需要管理的,不是溝通、不是問題解決,而是每個人的「情緒」。

  當哺乳腦的情緒中心被激活,理智線斷裂的時候,主導本能反應的爬蟲腦篡了出來並接管一切,最原始的自我中心、自我防衛、攻擊反應全都使了出來,不管你是太極拳、祥龍十八掌還是娥眉劍法,都完全失靈,只會有牛頓的第三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在拉扯,你愈是用力講道理,他就變得愈不可理喻,因為這時的他已經不是他,而是他的爬蟲腦了。

此時,如果你覺得自己也快抓狂,請趕快離開現場,讓時間和空間成為你們的保護傘 如果你覺得自己還是個能讓人智腦充份發揮的人類,請先無條件的傾聽,用人話幫他摘要他的意思,用人話幫他說出他的感覺,用人話幫他表達出他的需求,讓爬蟲腦知道自己不用這麼用力,不需要這麼失控你就能理解,然後,他也會開始講人話,從蜥蜴變回人,這才是可能重啟溝通的時機。

近幾年,因為疫情影響,我們的焦慮指數本來就比以往高,更是容易使哺乳腦煩躁不安,當衝突發生時,如果還想繼續溝通,請不要咄咄逼人的激怒對方變成蜥蜴,更不要得理不饒人的猛用人話說服他。而我們自己,除了更要敏感覺察內在的情緒起伏外,要如何更能保持平靜穩定,不要讓爬蟲腦輕易的就全盤掌控,維持更多平靜和安穩呢? 就待下回我們再來一起學習成長囉!

YOUTUBE傳送門這裡

文:朱芯儀 Julia 心理師 

X芯言心語圖卡 26:不要企圖跟一隻蜥蜴講道理-怡安錄製

文章標籤

Jul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關注我的朋友們,應該對 黑暗對話社會企業 Dialogue in the Dark - DiD TPE 一點也不陌生,如今,除了培訓師以外,我又多了一個很重要的身份,很榮興的擔任此次黑暗學院的院長。

黑暗學院是什麼呢?

  因為在長年培訓視障者們提升就業競爭力的過程中,發現的確有一些獨特可開發的亮點,卻也有著一般人難以想像、常會搞不清楚的困難,我們不知道要這麼做,也沒有人願意明明白白的說給我們聽。所以此次,特別邀集了黑暗對話總經理、顧問、人資主管、視障主培訓師等的專業講師群,為所有願提升自己的視障者們量身打造了八門獨創的課程,希望所有伙伴都能擁有更強大的軟實力與硬能力,讓我們更有職場競爭力。

  我們的兩門首波主打課程分別是由黑暗對話的主培訓師,也是淡江大學視障資源中心電腦工程師的張金順 老師,雖是一位先天全盲的視障者,但成功完成了協力車環台、海上獨木舟、攀樹、一個人環島等挑戰任務。他將實際協助學員們從規畫、討論與執行,一步步提升自我價值,並找出突破自我的態度和方法。

  而第二門課則藉由 #賽斯身心靈診所 心理師也是黑暗對話主培訓師的 楊聖弘老師,融合多年來擔任視障社福團體督導、政府和企業講師、廣播主持、專欄撰稿等豐富的人生閱歷,告訴你話要怎麼說,才能表情達意,達成期待,在衝突時又能找到破口,使彼此寬心自在。

330日第一門課即將啟動,看過影片和簡章的朋友都驚呼:這不只是視障朋友需要,我們也好需要啊!

請諒解我們秉持初衷,手把手教學真的名額有限,請視障伙伴趕快報名卡位囉!

課程簡章

楊聖弘老師-智慧圓融的說話術

https://reurl.cc/ak83vQ

張金順老師- 突破自我,讓生活和工作

https://reurl.cc/RjEp7g

招生影片傳送門

文章標籤

Jul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他要離開我?

為什麼我不被好好珍惜

也許是個性不合,也許是此時此刻的情境使然,

但在關係裡,

不論是熱情浪漫,還是穩重務實

不管是驚喜的禮物,還是無形的服務,

彼此都各取所需,

你想要的他給不給得起,他想要的你做不做得到,才是關係長久的關鍵,

跟值不值得被愛、是不是個好人、會不會有美好的未來,一點都沒有畫上等號。

如果,你還沒遇上一個對的人,

先問問自己覺得對方最重要的價值在哪?然後,

挖掘、培養並創造自己的價值,

更自我肯定的尋覓那個能讓彼此發光的人!

如果,你有緣份遇到想要的和能給的,正好能跟對方契合,

那請不要在意那些枝微末節,別去計較那些小小的瑣事,別活在別人說感情應該要如何的嘴巴裡,

好好珍惜和守護這得來不易的承諾,

繼續讓價值在彼此的眼中閃閃發光吧

「不是誰好誰壞,你想要的他給不給得起,他想要的你做不做得到,才是關係長久的關鍵。

Regardless whose fault it may be the key to a long lasting relationship-you're able to provide what your partner needs and vice versa.

文:朱芯儀 Julia 心理師

不是誰好誰壞,你想要的他給不給得起,他想要的你做不做得到,才是關係長久的關鍵-1

文章標籤

Jul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牽一个有緣的人 來做伴 不要辜負我苦等的心肝。

望啊望春風唱的 鼻酸嘴也乾 在哪裡 我心愛的阿娜達」

在江蕙的歌聲裡我們聽見了等待愛情女子的心情,

《紅線》道出了渴求真愛的心。

  儘管我們內心渴求真愛,但在茫茫人海中,要遇到一個對的人談何容易

特別是隨著年紀增長,眼看身邊的人一個個找到幸福,

要是一直無法遇到對的人,又該怎麼辦

 儘管那個對的人遲遲未出現,我們仍然要相信愛情嗎

是的,你想要,就要相信,

但愛情存在的意義,並不是找個人來陪,而是使你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不要為了怕寂莫而扭曲自己,贏的了戀愛,但失去了最珍貴的心,

受不了「一個人」的狀態,不代表兩個人的狀態會更好。

我是朱芯儀心理師,想與您分享:

愛情的真意,

是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

而不是更不堪的靈魂。

歌曲:紅線  演唱人:江蕙

文章標籤

Jul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