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心理幸福學

現代心理學之父阿德勒(Alfred Adler ) 認為:「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是一個人是否心理健康的最重要指標,阿德勒認為,如果一個人和社會斷了連結,那他所有的言行都失去了意義。

我們需要知道自己是對別人有用處的,需要相信我們有需要時別人也會伸出援手,並且找到自己在人與人之間合宜且安身的位置。在求助的時候,給予別人一個機會進入我的生命裡,共同創造更多的美好;當被幫助,我真誠的回應感謝和祝福,享受著人與人之間的溫暖。而當可以給人幫助,是他願意給我這個榮幸貢獻自己,成全我更能感覺到自我價值與榮耀。

如果一個人總是求助,等著被幫助,那是依賴;如果不願接受任何恩惠,堅持要手心向下才是對的,那是好強,是固執,是自尊和面子在作祟。弱者不是只能得到,強者不是只能付出。得到和付出,接受和給予,並沒有明顯的界線。因為,世界不是繞著我,也不是繞著你,而是繞著大家一起,才能生生不息的繼續轉動。

求助、被助、給人幫助,根本就是同一回事

Asking for help;being helped;offering to help-they are all the same.」

本句摘自《打不破的玻璃芯:穿越逆境的20個面對》

 

文:朱芯儀 Julia 心理師

20210106求助、被助、給人幫助,根本就是同一回事_o.jpg

arrow
arrow

    Jul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